當倫理落實到自己身上時,卻往往由於利害得失的考量,而將它棄之不論,而對與己無關的事情,就要求大家要有倫理價值觀。大家都應該要守道德,有倫理觀念,關鍵在於我們每個人,是否有把自己的真誠心、懇切心放進去,是否有把自己的生命,跟倫理道德結合在一起。因此我們提出「心六倫」,是要從心出發,正如法鼓山一貫強調的「心靈環保」,要從自心做起。
道德的實踐,關鍵在於我們自己。如果只是一味的期待、苛求他人對我們好,自己卻沒有等同地去回饋,那就是欠缺道德。「倫理」,是指人際間的互動,每一個人可以同時扮演好幾個角色,善盡每個角色的本分、責任,就是倫理觀念的落實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《我願無窮:美好的晚年開示集》「心六倫」運動的目的與期許 (上)
文/聖嚴法師
回顧東方社會,經歷了近一、兩個世紀的動亂,舊的倫理觀念和價值已遭到漠視,導致當今社會充斥著各種亂象:人與人之間缺少尊重,個人也缺乏自重,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亦非常模糊,責任感與本分心也都變得淡薄。因此法鼓山要推動一種新的倫理運動,我們將它稱之為「心六倫」。
所謂「心」,就是「良心」的心。許多人都知道需要有倫理價值觀,但當倫理落實到自己身上時,卻往往由於利害得失的考量,而將它棄之不論,而對與己無關的事情,就要求大家要有倫理價值觀。當然大家都應該要守道德,要有倫理觀念,但關鍵在於我們每個人,是否有把自己的真誠心、懇切心放進去,是否有把自己的生命,跟倫理道德結合在一起。因此我們提出「心六倫」,是要從心出發,正如法鼓山一貫強調的「心靈環保」,要從自心做起。
倫理須有道德的配合
「倫理」與「道德」這兩個名詞,一般都是相提並論的。兩人以上的相處,彼此各盡其責、各守其分,這是「倫理」;彼此尊重、互相關心,這是「道德」,兩者之間關係相當密切,不過範疇並不相同,例如道德之中,不一定含有倫理,但倫理的實踐,則一定要有道德來配合。
所謂「倫理」,是指人際間的互動,每一個人可以同時扮演好幾個角色,善盡每個角色的本分、責任,就是倫理觀念的落實。至於「道德」,是讓所有與我互動的人,都能夠得到利益、平安,也就是所謂「交友」的功能。
道德的實踐,關鍵在於我們自己。如果只是一味的期待、苛求他人對我們好,自己卻沒有等同地去回饋,那就是欠缺道德。我必須再次強調,人際之中如果缺乏道德,也就不成為倫理。
「心六倫」關懷的主體與價值
「心六倫」的特色,在於它的時代性,是對當前臺灣社會及國際情勢的一種回應,這與過去傳統儒家所倡的「五倫」:「父子、君臣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」不同。比如「心六倫」之中,提到了自然、職場和族群倫理,都是新時代的面向,非傳統五倫所能涵蓋。
我們每一個人在「六倫」之中,扮演的不只是一重,而是多元的角色。不論我們扮演什麼角色,都應該要有正確的觀念:我們是為了守分、盡責、做奉獻,而不是為了爭取;在求自利的同時,也要尊重、關心他人。所以,一味的貪求爭取不是倫理,服務奉獻才是倫理的價值。
一、 家庭倫理
家庭倫理的主體是夫婦、親子、兄弟姊妹三者的人際關係,至多可延伸至與公婆、岳父母間的互動。在家庭中,一個父親可能也是女婿、兒子,同時也扮演兄弟手足的角色。不論扮演哪一個角色,在何種立場,就會有相對的身分;而有什麼樣的身分,就要擔負起這個身分應有的責任和義務,共同來照顧家庭,使家人幸福和樂。
現代人大多是小家庭,家中成員少,至多是祖孫三代同堂。小家庭最常見的問題是:父母對子女的照顧、關心不足,而子女對父母的孝敬、關心,日漸淡薄。舉例來講,媒體經常報導某些家世顯赫的公眾人物後代,在父母往生之後,為了遺產爭執不休,甚至鬧上法庭,他們只計較個人利益的爭取,而不去思考家庭的和諧關係。
此外,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給予的家庭教育相當有限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,到了外面很可能就成為麻煩的製造者,他們不受管教、無可理喻,而學校的老師也不敢管,因為一管教,家長就上門理論了。過去我們講一個孩子沒有家教,那是對父母相當嚴厲的指責;可是現在,缺乏家教的孩子為數不少,甚至有的父母不肯讓老師管教小孩,這是非常大的問題。
家庭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,擁有健康和樂的家庭,才是一個幸福祥和社會最穩固的基石。家庭的每一個成員,不論輩分,都應該思考如何為自己的家人奉獻,而不是斤斤計較如何從對方身上獲取什麼。每一個成員,都要克盡本分,不論其他成員如何,我們自己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對長輩要感恩孝敬,對平輩及晚輩要關心照顧,如此則不論貧富貴賤,家庭必然和樂幸福。
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