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茵
personal article image
1週前

♻️♻️♻️
明末高僧雲棲祩宏大師曾經在《竹窗隨筆》中分析他對「靜」的體會――白天事多紛雜,有些事情一時拿捏不定,或者未盡周全。歇息一夜之後,三、四點起床靜坐,這時,由於心的寧靜,白天無法決斷的事情頓時明朗了起來,處理上不夠周延的錯處,也一一浮現。可見得吾人沒能明心見性,皆是因為紛擾的外境,覆蓋了我們清靜的本性之故,讓我們的心始終跟著外境而忙亂。古人說:「靜見真如性」,以及「性水澄清,心珠自現」,此話誠然不虛。

「靜見真如性」一句,出自唐朝著名的龐蘊龐居士的詩句:

世人重珍寶,我貴剎那靜;
金多亂人心,靜見真如性。

意思是金銀財寶比不上剎那的靜心,因為財富會惹得我們的心不得安寧,還不如在靜心之中,照見生命本質及清淨本性,來得可貴。這也就是長蘆宗賾禪師於〈坐禪儀〉中所指出的「性水澄清,心珠自現」。

說到外境的紛雜,現代人比起雲棲祩宏大師,是過之而無不及,除了日常生活、工作、人際之外,爆量的資訊、快速的生活節奏,讓我們的眼根、耳根、身根、意根……無時不處在喧囂之中,因此,片刻的寧靜,對於現代人來說,可說是更加稀有難得了。

欲求心的沉靜,首先,當從外緣的止靜開始,因為我們的心總是向外攀、向外看,並且,隨時準備以身、口、意回應,因此,禪修需於靜處,以減少我們的六根――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――可緣慮的對象。

此外,禪修規矩則以「禁語」為先,道理如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的〈信心銘〉所云:「多言多慮,轉不相應。絕言絕慮,無處不通。」聖嚴師父解釋:「話愈多,念頭愈多,離道愈遠;話愈少,念頭愈少,離道愈近。」唯有在靜默中,才能讓內心得到更多的沉澱;對內心也才能生起更深刻的觀照;對自他關係,也才能擁有更多的了解與同理;對萬物的實相,也才能有更進一步的認知……最後,擁有通達無礙的智慧。

也因此,雲棲祩宏大師又說,世俗人釀茶釀酒,封藏愈久,其味更加醇美,就是因為封藏得夠牢夠密,令氣不外泄的緣故。所以古德有云:「二十年不開口,今後諸佛也奈何你不得。」

二十年不開口,或許太難,然而,給自己多一點無聲的空間,是放下外境,也是放過自己,並且回過頭來傾聽自己、感受自己,如聖嚴師父所形容的「跟自己約會」。這不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嗎?

資料:法鼓文化

留言(0)

avata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