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現斗六門古城。
《雲林縣採訪冊》有興趣地方文史的朋友,一定很喜歡翻閱,因為清代時期的台灣歷史文献叢書,沒有照片只好由文獻的內涵,再去做實際的田野調查紀錄,可能會讓您發現預料不到的歷史真相?例如清代光緒二十年(1894)倪贊元篡輯《雲林縣採訪冊》。書內記載雲林古城,生活習俗,漢俗和番社,山川水利,人物事蹟,廟宇等資料。
雲林縣古城在那裡?光緒13年至19年在林圯埔(竹山)叫做前山第一城,光緒19年因為清水溪濁水溪時常氾濫,雲林縣城遷至斗六門,光緒20年完成夯土城分東西南北門,周圍一千一百丈(大約四千公尺)中心點可能在清代的斗六大街,古早俗稱街頭媽祖間,街尾觀音亭。也有可能是現在土地公廟附近。城頂街.雲林溪還在,鎮東.鎮西.鎮南.鎮北地名至今也都還存在。有興趣可以去走一走逛一逛。有可能讓您發現斗六古城的遺址?
#雲林縣斗六門城頂街位於斗六市雲林路至斗六家商的圍牆,是雲林縣古城遺跡的見證物,這一條道路是順著雲林溪經過古早南門.永福寺.斗六門橋的前面,所以雲林溪是雲林古城的護城河。
光緒二十年1894年倪贊元纂輯《雲林縣采訪冊》斗六堡『斗六堡,附縣;縣城建於斗六街,周圍一千一百六十丈,土牆高五尺,寬八尺,濠深七尺,廣八尺,種竹為城,分東西南北門。』
以上文獻記載證明斗六當時是縣城就是雲林縣古城分東.西.南.北門,研判地理位置東門可能在中華路與永安路.平等街附近,南門在太平路和中山路交會處郵局前面,西門在西平路西莊尾附近,北門在鎮北路與民生路交會處,可惜光緒二十一年(1895)九月日軍過濁水溪由樹仔腳(饒平)再過虎尾溪由北門(現在鎮北路)用大砲攻入斗六,當時有可能就廢城了,現在只留下城頂街讓後代子孫懷念。
「城內斗六街,西莊尾,番社,番仔井,二千六百八十戶,一萬零五百丁口。」古城內有斗六街和番社;城內番社就是當時的「東和街在縣城東門,俗稱番社。」研判現在的位置是中華路東市場一帶,當時可能還有平埔族居住。至於番仔井記得小時候時常到新興宮前廣場玩耍,在廟埕前以及大同路與中華路古宅內看到幾口番仔井,百姓每天都要取井水使用,可惜現在都消失了,好在鎮南國小內還保留一口番仔井。
現在斗六市城頂街住家環境整理或重建,地表上時常出現青花瓷片和清代器物的遺留。
#雲林斗六古時候名叫 #斗六門,是 #台灣清領時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,也是漢人較早開發的地區,曾經繁華一時,有「街頭媽祖間.街尾觀音亭」的俗諺,斗六人文薈萃、香火鼎盛,保存了大量的宗教、歷史、人文、民俗等珍貴的文化資產,同時也遺留豐沛的「古蹟」文化資源,不僅是古代遺留下的遺跡,更包含著濃厚的歷史人文因素、獨特的風俗民情與追憶的故事典故等等,透過落實的田野調查以增進文化素養及欣賞歷史建築能力,了解斗六古城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
這些都需要市民在知識、文化素養提升外,有心人士共同傳承斗六市的文史之美。因此斗六市需要有導覽解說人員培訓計畫。參考書目:《雲林縣採訪冊》
#(資料僅供參考)
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