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榮文史工作室
personal article image
personal article imagepersonal article imagepersonal article image
1週前

台灣早期龍罐欣賞與介紹。
龍罐是以前農家用來裝開水的大水壺,早期農民在田園工作時,往往汗流脥背,口乾舌燥,所以必需大量喝水以補充水分。當時的茶具以大型的龍罐為主,胎土和水缸.陶甕一樣,為粗質的紅陶土,茶具的使用並不普遍,往往以飯碗代替。
這一些茶壺有一個圓形的大腹,在壺腹的左右兩邊都用貼花的技法各飾以一條龍形圖案,所以一般人把這種大茶壺稱為「龍罐」。
#深褐釉磚陶龍罐介紹
古早龍罐材質為磚陶;龍罐之所以名為龍罐,由於早期壺腹常以壓模裝飾龍紋
,後來有形式相同但無龍紋者也稱為龍罐。
龍罐是早期民間最普遍的茶壺外表多為褐、茶色,蓋則常不施釉器腹圓闊,可裝入大容量的茶水,方便務農做工時飲用,也會置於路旁作為奉茶,是古早臺灣庶民的飲茶文化的代表。​
#由台灣早期龍罐:談臺灣早期農家歲月的樸實記憶。
​在台灣的歷史長河中,有一種器皿,它不像精緻的瓷器般華麗,也沒有繁複的裝飾,卻承載著台灣早期農民最樸實的生活印記。它就是「龍罐」,一種大型的磚陶水壺,是昔日農人田間勞作時不可或缺的夥伴。
​龍罐的起源與農耕生活密不可分。早期的農民,頂著烈日,揮汗如雨,口渴時需要大量的飲水來補充流失的水分。當時的茶具並不普及,人們多以飯碗代替,而龍罐的出現,則為這種需求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。
​這些龍罐外形圓潤、腹部寬大,容量驚人,足以應付農民一整天的飲水需求。它們的材質多為粗質的紅陶土,與當時的水缸、陶甕如出一轍,表面多施以深褐或茶色的釉,壺蓋則常常保持樸實的陶土原貌。
​龍罐最引人注目的地方,是其壺腹上的裝飾。許多龍罐會以「貼花」或「壓模」的技法,在左右兩側各飾以一條龍形圖案。這也是「龍罐」這個名稱的由來。儘管後來出現了形式相同但沒有龍紋的龍罐,人們也習慣性地將它們歸為同一類。
​龍罐不只是農民的個人水壺,它更體現了台灣早期社會的互助精神。在路旁設置「奉茶」是當時常見的善舉,這些奉茶用的水壺,也大多是容量大的龍罐。它盛裝的除了茶水,還有濃濃的人情味,為過往的旅人、辛勤的農人,送上一份清涼與溫暖。
​如今,隨著時代的變遷,龍罐已逐漸退出歷史舞台。它們不再是田間地頭的實用工具,而是被珍藏在博物館中,成為見證台灣早期庶民文化的珍貴文物。照片中展示的這些龍罐,收藏於台灣雅石文史工作室,每一件都訴說著一個個關於汗水、土地與人情味的故事。它們樸實無華的外表,承載著台灣農家歲月最深刻的記憶,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緬懷。
#附記:「龍罐」是臺灣早期有提樑的圓形大茶壺,此名稱是源於其壺緣常裝飾有龍紋,從清末到日治,紅陶淋上彩釉,充滿土地氣味的「龍罐」是先民生活的民俗歷史紀錄。
「龍罐」,最大型(高約32公分)與最小型(高約6公分)龍罐有一份濃濃的臺灣情感。臺灣以產茶著名,飲茶文化原先受到中國、日本影響深遠,但隨著時代及環境變遷,飲茶文化反應臺灣特有的飲茶文化與常民生活,充滿民俗趣味也展現「火與土的藝術」之陶瓷之美。由龍罐認識臺灣傳統陶瓷茶具之美。
(攝於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)
《攝於台灣雅石文史工作室》

留言(0)

avatar